快时尚行业在中国市场的没落,成了貌似无法逆转的行业趋势。zara、h&m闭店消息后,最近gap也步履艰难,而优衣库却一路高歌猛进赚足了眼球。作为曾经gap的模仿者,优衣库如何把自己的“师傅”gap“拍在了沙滩上”?gap这个快时尚先驱,又怎么走上了“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”的境地?
近年来,gap在中国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,眼看着就要成为四大快时尚品牌(gap、h&m、zara、优衣库)中第一个“扛不住”的品牌。
过去50年里,gap从一个只有四五人的小店铺发展成了拥有全球3200家连锁店,年营业额超130亿,市值一度达到了约4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。但如今gap风光不再,市值仅剩下63.06亿美元,不足以前的1/6。
2019年11月gap集团财报显示,其前3季度营收117.09亿美元,同比下降2.07%,盈利5.35亿美元,同比下降26.41%。这也是gap销售额连续第7个季度下滑。
公布财报的当天,gap还宣布了两个重要决策:子品牌oldnavy(曾是公司的增长引擎),2020年起撤出中国市场;集团在两年内关闭230家门店。gap之所以有这样的举措,无外乎市场压力太大。
其实承压的不只是gap,经过曾经的高速增长后,很多快时尚品牌从2015年末开始,纷纷告别黄金时代。2018“双11”前夕,“英国高阶鼻祖”的快时尚品牌topshop将其天猫旗舰店“关店清仓”;同年底,newlook也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;接着2019年forever21也离开中国市场;此外有关zara、h&m关店的消息也不绝于耳。
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跨国快时尚服装品牌,如今在行业的寒风中被吹得七零八落。快时尚行业在中国市场的没落成了人们眼中的“行业趋势”。巨头们貌似“必死无疑”,挣扎也没用。然而在寒冬中,优衣库却一路高歌猛进,近两年赚足了眼球。作为gap的模仿者,优衣库如何把自己的“师傅”gap“拍在了沙滩上”?gap这个快时尚先驱,又怎么走上了“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”的境地?
1
gap:行业领先者的护城河
gap的故事要从一个叫唐纳德·费舍尔的人说起。60年代,费舍尔在美国加州从事房地产开发,事业做得风风火火。有一天,他去服装店里买牛仔裤,结果浪费了半天时间,也没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。这让他十分气恼。但气恼过后,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机:为什么不能开一家店,可以让顾客感受牛仔裤选购的便捷呢?就这样,费舍尔夫妇1969年在旧金山大学附近,开设了一家零售店。
他的店铺采取牛仔裤和录音带并肩销售的方式,可是结果并不理想。彼时的牛仔裤市场长期被以做牛仔起家的levi‘s占据,费舍尔的零售店毫无亮点。更可悲的是,相较于牛仔裤,人们对录音带更感兴趣。最后,近4吨的牛仔裤,费舍尔只能以进价抛售。
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后,费舍尔夫妇第二家店转变了定位,将目标用户转向了年轻人,并启用了“gap”(“代沟”一词的英文)这个名字,意在强调婴儿潮一代(1945-1964年生)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差异。gap目标是要为年轻人,提供廉价时尚的“一体化着装解决方案”,如圆领t恤、精干的纯棉上衣、牛仔裤等衣橱必需品。
在“老板娘”杜丽斯的努力下,gap为顾客营造了一种“平等、亲切”的氛围。走进gap,所有的年轻顾客都会感到很舒适,完全不会“觉得自己是个穷人”。这种模式让年轻人耳目一新。几年内,gap迅速赢得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,连锁店遍地开花。1976年,gap成功上市。
早期gap是“购物中心”思维,即将各种产品都放在自己的店内进行销售,有点类似于百货商店的逻辑。但是随着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,1986年gap开始尝试只售卖自己品牌的产品,并对服装零售的全过程进行严格限定。这就是奠定gap“江湖地位”的spa模式。
spa模式是gap带给商业世界的一笔巨大的财富。spa即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,是从商品策划、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整合型销售。这种形式去除掉了所有的经销商,将厂家和用户直接连接起来。商家直接掌握消费者信息,提升供应链反应速度,并可快速回笼资金。后来的优衣库、瑞典的宜家,都是在gap的spa模式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。
创新的商业模式让gap如虎添翼。1982年gap又收购bananarepublic(略高档)品牌、1994年创立oldnavy(略低档)品牌,形成了gap高中低档价位全覆盖的品牌矩阵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,婴儿潮出生的年轻人已经上了年纪,牛仔裤已经没那么适合他们了,于是,gap又推出了黄卡其布裤装的搭配方案。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,gap促使卡其裤成为时尚行列的一员。这种穿法甚至今天依然在流行。
就这样,gap在北美市场做到了无人能及的行业地位。然而繁荣的背后gap的危机也悄然而至。
2
gap:落后者的鸿沟
“成功会侵蚀进取心”是很多企业逃脱不了的成功者魔咒,gap也不例外。
北美市场的大获全胜,让gap醉心于北美市场,而疏于对全球市场的关注。直到1987年,成立了近20年的gap才开始国际化,先是进入英国,后又进入加拿大、法国等国家。但彼时gap已经错过了在国际市场获得先发优势的机会。更遗憾的是,其大面积的全球化是20年后开始,市场上留给gap的空间已经非常逼仄。
另外,曾经gap对潮流的敏锐把握能力,也变得逐渐钝化。美国一直是gap的主战场,在美国最主要的地区,gap设立了大量直营门店,这些门店,是gap的渠道优势的直接体现,也是gap销售的压舱石。稳定的顾客群体和渠道,让其只需要将品牌不断的拓展到新的领域,就可以保持业绩增长,尽享红利。但是随着用户年龄的增大,人们的时尚品味开始发生变化,但是gap不以为然。而且随着管理层的老化,潮流已经不再被gap高层关注。
2000年gap跟不上潮流的困境开始显现。于是管理者开始了一次激进的“时尚变靓”行动。2001年,牛仔裤、卡其裤、t恤不再是gap的主打,取而代之的是亮片、镶钻、紧身衣等服饰。这种巨变让老顾客一头雾水,滑稽的时尚也并没有讨好年轻人,gap的业绩开始大幅下滑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前前后后换了3个,可谁都回天乏力。
gap的下滑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替代品牌不断涌现,gap旗下的oldnavy可以买到的衣服,h&m、沃尔玛平价也可以买到,略高档的bananarepublic品牌可以买到的衣服,也有大量轻奢替代品。但这一切,gap并没有太当回事,毕竟,那段时间gap的财务数字非常好看。1986-2001年,gap营收年复合增速达20.47%。2001年,gap集团实现营收138.48亿美元。
财务上的“虚假繁荣”,无法掩盖gap品牌老化、产品创新不足的困境。gap已经不知道谁是它的核心用户了。到底是那群开始变老的用户?还是当下的年轻人?2001年后,gap集团市值和体量逐步被h&m、zara母公司inditex、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反超,业绩开始走下坡路。
密切关注、理解、预测核心用户的需求,几乎是所有公司的制胜法宝。而这种能力,曾经gap也具备过,但在gap成功推出卡其裤后,这种能力就越来越鲜见。2000年后,在对自身定位不断的狐疑和调整中,gap开始变得面目全非。甚至有零售业专家说,gap应该向优衣库学习,“用低廉的价格提供不错的设计和好质量的产品”。但事实上,优衣库当时正是受到了gap仓储式自助购物模式的启发,并把gap作为目标对象。
曾经独树一帜的gap,如今却需要靠别人的标签来定义自己。
3
中国市场: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
早期过于专注北美市场,令gap错过了全球尤其是亚洲市场扩张红利期。1987年,姗姗来迟的gap开始布局亚洲业务,并把第一站放在了日本,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,毕竟日本当时是亚洲最发达的经济体,但在日本,gap与“徒弟”优衣库的正面较量中,逐渐败下阵来。
在亚洲失去日本不可怕,因为还有一个体量要大得多的中国。不过跟其它三大品牌相比,gap在中国又迟到了。优衣库、zara、h&m分别于2002年、2006年、2007年进入中国,并很快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,并且具有了一定的门店规模。但直到2010年,在日本受挫的gap才开始转战中国市场。彼时距离gap布局亚洲业务已经过了整整23年!
gap不但错失了占领用户心智的机会,错过了繁华路段的优势位置,也错过了具有巨大增长空间的下沉市场。下沉市场里成熟商场的开店位置极为稀有,已经被其它三大品牌占去。所以至今,gap在大陆的152家店铺中,位于一二线城市的比例高达97%。这种情况下,gap只能把奥特莱斯作为其扩张的主要渠道。
对海外市场并不那么重视的gap,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工厂。gap产品从设计、制作到进店的周期是10个月,而彼时竞争对手是2-3个月。作为一个快时尚品牌,如此长的产品周期显然无法与竞争对手相抗衡。尽管此后gap新的ceo提出要将周期缩短到30天,但gap与zara一周的时间相比,还是漫长的让市场等不及。
更重要的是,gap在用户心中确实缺乏一个记忆点。用户如果想买基础款会去优衣库,买时尚服装会去zara,想买便宜的就去h&m,而gap能给用户什么呢?曾经的“舒适、休闲”的定位、亲民的价格,让gap在北美市场囊括了三家的优势。而今时移势易,产品不够时尚、缺少设计感,不懂年轻人的gap,优势尽失。
不过中国市场太大了,随着中国快时尚市场的飞速发展,gap虽然在四巨头中垫底,但还是吃到了一定的中国服装市场增长红利。2006-2011年,在总营收平均增速为负值的情况下,gap的亚洲业务增速一直维持在10%左右,对集团整体业绩的颓势形成拉动。但市场布局太晚,让其亚洲业务的最辉煌时刻,也仅占国际总营收的9.6%,未能如其它巨头一样吃尽市场红利,为企业带来巨大转机。
当然gap的中国之行,并不是步步都晚于对手。2010年,gap进入中国之际,国内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正飞速发展。凭借着当时对线上红利的敏锐嗅觉,gap先于zara、h&m布局线上渠道,成为较早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探索者。
遗憾的是,先发者的身份依然没有给gap带来什么优势。品牌优势弱、产品描述不完善、线上款式不全、更新慢、客服态度不好等问题,让gap没能抓住在中国市场唯一的一次先发优势。gap天猫旗舰店的664万粉丝,远远落后于zara近两千万的粉丝,甚至不及上线不到两年的h&m。
风口之下,猪都能上天,但大潮退去,裸泳者必现。很快,gap的亚洲业务,就从救命稻草变成了“拖油瓶”。
4
快时尚行业大变局
随着各大品牌的进入,中国市场上所剩下的空白空间越来越少,快时尚品牌行业模式的饱和期逐渐来临。而且,传统快时尚大品牌,很难迅速协调线上线下业务与传统体系的整套运营,快速切进新赛道,坐享电商增量市场的巨大红利。
另外从2013年开始,由于网络在销售时间和空间、库存管理、商品上下架方面的便利性,很多在实体店时代得不到发展机会的品牌开始崛起。它们因为体量轻,反应迅速,能及时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,对传统快销服饰品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。好在2011-2016年,我国服装产量实现了“五连涨”,从254.2亿件到314.52亿件,年均复合增长率4.4%,让这种冲击获得了一定的缓冲。
2017年,中国服装行业出现了6年来的第一次下降,降幅高达8.5%。另外,随着消费者的多元化、电商的崛起,市场细分化时代来临。李宁、森马等更了解中国市场的国产潮牌,获得较快增长。而曾经叱咤风云的快时尚大品牌,大多开始出现产品滞销。快时尚企业的大规模生产,导致企业降价去库存成为必然。市场均势被打破后,企业的生存环境必然逐步恶化。
因此,topshop、newlook、forever21、esprit等品牌面临着几近破产的危机,而即便是zara、h&m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同样遇到了销售放缓、业绩不振的困境。gap更无法幸免。2017年以来,gap亚洲业务开始负增长,2018年亚洲业务增速为-18.2%,2019年增速为-2.4%。
伴随着众多品牌退市和负增长,许多人认为中国快时尚市场已经日薄西山。可优衣库却偏偏在这场行业分化中,一路高歌猛进。2019财年优衣库在大中华区营收达到5025亿日元,在华实现经营利润890亿日元。预计到2021财年,优衣库在中国内地运营的门店数量将达到1000家。
优衣库何以逆势上行?
上世纪80年代,优衣库除了便宜没有任何优势。但90年代后,其开始致力于科技面料研发,同时通过不断的改进,将柔性供应链的优势发挥到极致,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市场优势。在服饰设计上,优衣库也下了不小的功夫,产品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。近两年,kaws、七龙珠等时尚联名风,让优衣库不但获得年轻人的芳心,甚至变得奇货可居。
此外,中国电商的渗透率远远高于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。优衣库和许多国产品牌正是抓住了电商端,在分化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。优衣库作为新零售行业的先锋部队,除了率先打通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,真正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,还把店开进盒马鲜生,使用app30分钟就可以送达。优衣库的例子告诉人们:不是快时尚行业不行,而是落伍者不行了。
5
总结
gap的落寞和优衣库的高歌猛进是一对有趣的对比,似乎是在上演着一幕“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”的场景。但此间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gap何以掉队?快时尚何以集体“沦陷”?而优衣库如何在模仿中,建立了自己的优势?
在笔者看来,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:沉迷于自己最风光时期稳固下来的核心用户群体,而不断迎合特定一代人的品牌很难基业长青。
用户可以变老,但品牌要永远年轻。比如无论时代、地域、文化如何变化,麦当劳的核心用户永远是有小孩的家庭,然后一切行动围绕核心用户展开。麦当劳这样做,是非常有道理的,因为任何一代年轻人都会逝去,而唯有“年轻人”不死。这也是曾经旺旺食品推出“长大”系列的成人产品时,笔者不能认同的原因。
不做自我革新,只做用户迎合的企业表面看上去也在不断创新,但终将在残酷的市场中丢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快时尚行业的衰落确实不可避免,一方面,人们的需求逐渐多元,自然需要更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,想依靠大而全获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;另一方面,随着渠道变革,新的国内外品牌都在不断崛起,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,市场的再分配是必然。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品牌必然不讨好,优衣库就是一例。
优衣库最大的智慧在于,它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,并积极的保持与市场的接轨。与其它三个品牌相比,优衣库的衣服的通用性最高,可以和任何场景的服装搭配在一起。另外由于出色的供应链管理,优衣库的性价比也高出同行一截。这也是为什么,崛起的电商、潮牌、假货、小工厂对“长相派”zara和h&m的冲击,要远远大于“实力派”优衣库。
在产品力保障了的情况下,优衣库站在时代风口,注重对中国用户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分析,既不盲目跟风,也不掉队,而且总能给用户惊喜。另一个快时尚品牌巨头zara虽然在华业绩的增速也有所下降,但是它的供应链能力,也还是毋庸置疑的。未来快时尚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,散落在各地的小厂商们在电商赋能下,竞争优势比这些大企业甚至可能更大。接下来巨头的对手不只是巨头,但不论对手是谁,破局还要夯实自己的核心优势。
gap存在着诸多问题,但破局并不是没有机会。gap在儿童服装领域的优势有目共睹。把拳头产品做到足够强,形成对其它领域的带动,逆袭不是没有希望。尽管在下沉市场gap的渠道受限,但电商还是为它提供了可能性。oldnavy的退出虽然表面上看是坏消息,但只要能做好用户聚焦与深耕,目前的变局对gap来说是危,亦是机。